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泰皇的人生地图<泰译中>


前言:偶然的因缘看到这短文,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在泰国朋友们的协助下完成这个翻译。

一)真心感恩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盘食物。
二)不为祈求什么而诵经,除了智慧与勇气。
三)新朋友是给自己的礼物;旧朋友则是每天都在增值的珍宝。
四)每年读一本佛书。
五)对待他人,要像自己希望他人对待我们那样。
六)要多说“谢谢/感恩“。
七)要懂得保守秘密。
八)要以“宽恕“为重。
九)多聆听,才会有好的交谈对象。
十)若他人指责我们,要承认自己的过失,内心知道这是真的。
十一)若跌倒失意,别怕重新站起来。
十二)面对重任,要常想:不会做不成的。
十三)别在电梯里争论事务。
十四)使用信用卡是为了方便,而不是用来筑债。
十五)不要傲慢如果将说道歉。
十六)不要觉得羞耻,如果要对他人说"我不知道"。
十七)千里之程,决不会一路平坦。
十八)没有任何人一出世就会跑,所以凡事都要按步就班。
十九)节俭是致富之道,是不放逸之行。
二十)不爱惜大地的人,即是不爱惜生命与未来的人。
二十一)争吵时,先静下来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二十二)我这一生从来不曾工作过一天,每天都是快乐的日子。
二十三)别用强处战胜弱点。
二十四)将话说清楚让别人明白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要让他人来理解我们所说的。
二十五)凡事都是一体两面:成功与失败。
二十六)别随心所欲,一切事乱皆因之而起。
二十七)牙齿掉落是因为它硬;舌头尚存是因为它软。
二十八)不要揠苗助长。(别心急。)
二十九)每天忆念"死"三次,生命将会有快乐、宽恕与付出。
三十)若第一颗钮扣扣错了,下面的钮扣全都会扣错。
三十一)每项任务都要定下完成的日期。
三十二)一生都将自己当作半杯水,以能不断学习与充实自己。
三十三)星星月亮高高挂,想要得到就得攀高梯。
三十四)每个人一生都有许多任务,要先完成最重要的。
三十五)书籍是智慧集中点,所以每个月要读一本书。
三十六)纪律是人生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全完)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人生一场梦,人死一把火。


简单的棺木,躺着苍白的躯体。
一生的奔劳,就此划上圆满的休止符。
然而,轮回的歌却一直在唱着。
献上纸花一朵,洒上香水几滴,愿与他分享所具备的功德。
到底是花假还是人假?
大火一把,人木皆成灰。
分不清眼耳鼻舌身,
看不出发毛爪齿皮。
淋上火水,是火又是水。
大风一吹,灰土四扬。
地水火风,就此分散。

傍晚夕阳中,受邀去祝福。
不是诵经高手,但却诚意十足。
来到他们的家,惊讶它的简单。
客厅是睡房,睡房是客厅。
佛像小小尊,陈陈又旧旧。
矿泉水瓶割一半,又成了香炉烛台一个。
生活再苦,也决不离三宝。
对三宝的信念,是如此坚定。
求了三归五戒,又求护卫经。
诵经祝福,安心又安灵。
圣水一洒,身心皆清凉。
愿亡者活者皆安祥。

夜幕低垂,回到林寺。
熊熊大火,只剩红红火炭一堆在冷冷的夜风中闪烁着。
走上禅堂,例行每日的功课。
人生的路,继续的走。
不知何时,面前出现一个block,
警察叔叔看了我的人生执照,摇头对我说:过期了。
"但我戴的头盔是黑的啊!"
"不管黑头白头,时间到就得离开。
"Game over.The end.
睡吧,好好的睡吧!醒来再努力。zzz......
一睁眼,"这里是哪里?"

2008年7月6日星期日

安居。

回來城市混久了,心就像乾電池,越用越沒力。
今晚就會去東北安居,有緣再見。
願大家常得善知識指引。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

霧朦心清。

離開 Omphem的前一天,那裏的Ajahn 帶我們到Doi Mon Jong去。
Doi Mon Jong是其中一個被泰國旅遊居列爲“UnseenThailand”(不曾見過的泰國)的旅遊景點。説實在的,這麽偏僻的山芭普通人怎麽可能會來到呢? 坐這輛山地爬山車,我們花了4小時才到入口処。從入口処再到山頂,雖説才5公里,但是走過之後,我縂覺得實際的路程更遠。大概走了2小時,才到達山頂。右 圖就是我們的戰車,別看它長得奇怪,爬起山來還可真“夠力”的。那天我們九人就是擠在它身上到山上,現回想起來也可真驚險的。


我們去的時 候,接近雨季。所以總是一大片的霧。風不斷的吹來,又冷又累又餓,心裏一直嘀咕:早知道來看霧就不來了。就只是一段長長的山路,又不知道前面是什麽? Ajahn 只說:不遠,前面就是。到了(看到風景后)一定會疲勞頓消。都已經上了山,還有什麽選擇呢?只好繼續走繼續走。

但是走得心不甘情不願,這時師父從後面傳來一句話:
霧是朦的,心是清的
。頓時,我的心開了。於是再怎麽累,還是一步一步走上去。




終于,來到山頂。霧還是那麽的厚。白茫茫,就看白茫茫吧!我的因緣能夠看到的就是這些。別的時候來,可看不到這些霧哦!我阿Q的說。就在下山前,一陣強風吹來,我們眼前一亮。原來下面的世界這麽美!過後我們匆匆離開,要趁天黑前趕囘寺院。下山時,懂得路綫的人跑得比馬還快,結果我們迷路了。花了1個小時才找到下山的路。

這次的登山,雖然似遊玩。但是卻讓我看到自己的心這麽容易被外面的環境影響。好一句“霧朦心清”,是我這次登山的收穫吧!



站在山崖,下面迷霧一片。跌下去,也不知會輪回到哪裏。
















沿著來時路,踏著溼滑的草地走下山。




































看看人家拍的風景照(1)(2)。(請按連接)。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高原隨想。

重囘Omphem這個村落,喜見莊嚴舍利塔豎立于高原上。那天剛好是十五,傍晚7。30分他們就來到寺院。兩年前,他們來聼和尚誦經,現在他們也可以跟著一起做晚課了。晚課過後,10多位村民就會到舍利塔那兒繼續誦念他們的經文。

迎著寒風,冒著細雨,他們虔誠地在高吟。我靜靜地走囘我那間離開舍利塔不遠的kuti,冒著細雨,迎著寒風,聽著他們的吟誦在高原飄揚。

基本上,這裡少有經濟活動。
他們自供自給,稻米种來自己吃。
我們4人每天托到的飯多到20人也吃不完。

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就足以讓他們世世代代安樂地生活在這山中。
是簡陋,也是簡樸。
城裏的人可以花幾百塊錢買一件名牌衣服來襯托自己的身份,但是這裡的居民在冷天攝氏9度卻連一件禦寒的棉被也沒完有。大城市裏的人吃一頓晚飯的花費,就已經可以喂飽整條村子的人。
寒季來臨時,長老帶著曼谷與新加坡居士熱心捐獻出來的棉被,分配給大家,讓他們有個溫暖的冷季。居士們的善舉不只溫暖了他們的軀體,更溫暖了他們的心。

名貴的衣服,未必能呈現出高貴的人格;
昂貴的食物,未必能喂飽飢餓的心靈。

施者與受者,皆大歡喜。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無常來時。

今年2月,第一次到Wat Huay Bong掛單。這寺院離開清邁市區不遠,約30分鐘。如果不是朋友的帶路,恐怕找不到。感覺上它像是藏在小巷中的寺院,靜靜地過它自己的生活。住持Ajahn Doh五十多嵗,爲人隨和。許多行腳僧若來到清邁,都會來這裡掛單,我想其中必與住持隨和的性格有關。

相隔4個月在見到他,讓我大吃一驚。長老比過去更瘦了。在那挂單的幾天,除了第一天見到他之外,過後就不見他出來過。從身邊的比丘口中得知,長老得了末期肝癌,體内有三粒腫瘤。難怪那天見到面時,他笑得那麽的勉強。肝癌是其中一種最痛的癌症啊!

看到長老的病,讓我憶起佛陀要我們常常得思維:病苦是自然的法則,我們不能超越它。但是,凡人在健康的時候,即使再怎樣思維,還是不深刻的。病不臨頭,是不會感覺怎樣的。但是,見到此幕,我問我自己:如果是我,我承受的起嗎?重病的苦,有時比死更折磨人。所以佛陀說,別等到病時才來修。

長老他選擇默默地承擔、忍受。如果去醫院檢查那天有其他比丘隨行,他得癌症的事,恐怕無人知道。即使到了今天,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胃不舒服。他俗家的大哥,也是經另外一間寺院才得知這個消息。反觀我們有時候,一點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唯恐天下不知。這位住持面對病苦的態度,給我很大的啓示。那种承擔力、安忍力,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
隨行的淨人不知怎的,腳部感染細菌而須到醫院治療。來到醫院,看到一老人被推進來。他手腳都被綁,顯得非常的痛苦。他不斷的在戰抖。醫生用管子從他口中塞進去,抽出一些液體。我不能做什麽,只能在一旁默默祝福他。世間的人,面對病苦總顯得無助與難於接受事實。

****************
短短一天時間,上了兩座在清邁的高山--Doi Inthanoon與Doi Suthep。前者是泰國最高的山,後者則是到清邁比游之地。上山下山,雨時大時細。路上的溼滑顯然不能影響司機開車的速度,然而他熟練的技術,卻依然讓我心驚膽跳。但是轉個念頭,心想若在此刻就離開這個世間也不會難過,至少死在袈裟下。想到如此,我笑了。又在重新提起正念,微笑專注于呼吸了。






《作者按:文中提到的長老已經于2008年7月中安詳往生了。》

回來了!

走了10多天,從泰國中部來到北部的深山。又從北部來到東北部。(還偷渡到柬埔寨呢!)全程幾千公里的行程,終于結束。這次的行程,有點累。
(至少現在的感覺如此,可能是昨晚夜班車的關係,整夜難眠。)
但是,心情是愉快的,收穫是豐富的。
遇到不同的人,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與感受。
同樣的旅程,同行的人卻會有不一樣的心情。
苦與樂,就在一念間。

待整理好之後,再與大家分享。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休息幾天。

這幾天都沒什麽時間坐下來寫寫東西,主要是師父過來了泰國,我都得帶隊或做翻譯,或爭取時間向師父請示佛法。今天去了師父那年來泰國安居的地方。我笑說:師父,又回到來你當年的避難所啦!

師父只是笑笑,2年前我也曾經來過這裡探望師父。這次回來,看到當年的寺院如今發展得那麽好,除了歡喜,還是歡喜。住持Ajahn Suraphon還是像以往那樣親切的招呼我們。大家親切的交流,感覺就像一家人。

過幾天,會出門到清邁,重囘--〉{Omkoi}。所以又是幾天(大概2星期)不會上網。
有緣(有命),回來再跟大家分享。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忿怒的人。


佛陀說,這世界有三种人。
這三种人當他們生氣的時候,有不同的反應。

第一种人常常發脾氣,而且他的憤怒常常放在心上。
就像
刻在岩石上的字,不會褪去,永遠保存。
這種人生氣也是如此,他常常提起那些讓他生氣的事。

第二种人雖然他也會發脾氣,但是當氣消了,
他就把這事情放下,就像在地上寫字一樣,風吹雨淋就能把字沖掉。

第三种人,他雖然也面對到種種難聽不堪的惡語,
但是他依然保持情緒的穩定、親切、歡喜,
這種人佛陀比喻說就像在水上寫字--才寫下,就完全消失了。

而你,又是那一種人呢?

2008年6月8日星期日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

今早如往常一樣,5.45am就出門去托缽。我通常都會選擇走在寺院旁的住家去,那裏車輛比較少,樹木比較多,食物雖然比不上到市集多與美味,但是對我來說,簡簡單單的一餐只為了填飽肚子,也不必太為吃而操心。每天,我就是這樣獨自一人走在這長長的街道。固定供養的居士約有7-8位,基本上食物是綽綽有餘。

托缽時,比丘必須懷著恭敬、感恩的心。如果沒這麽做,犯上比丘戒。這是在戒律中少見的“心”戒。佛陀要求比丘們對托缽這囘事恭敬感恩。爲什麽會有這條戒呢?因爲在佛陀時代,那最出名的“破壞王”--六群比丘在托缽時不專心,讓居士覺得“他們要將食物丟掉”與好像不想接受,結果告到佛陀那邊去,於是佛陀就制定,比丘們應當學習恭敬感恩地托缽。註釋書就解釋說是正念的托缽。

有個長老要比丘們憶念居士們的用心:“他們跟我們非親非故,我們又不是他們的孩子、親人,但是他們依然每天大清早就起來煮飯燒菜準備供養給我們。我們怎麽可以不感恩呢?我們還能嫌棄他們供養的食物呢?所以我們應該更用功的修行。”

以世間角度來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尤其是不了解佛教的人,更加疑惑爲什麽這些人沒有工作,而另一些人卻這麽熱心地供養食物呢?布施的人歡喜的施與,感恩自己有機會修福;接受的僧人,歡喜的接受,感恩居士的護持,祝願他們福慧增長。真正了解佛教的人就會知道,出家人也有工作,那就是“戒、定、慧”的工作。佛陀說,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事。

在這裡托缽就是現成可以吃的食物,居士們大清早就在家門前擺好“檔口”等候出家人來化緣。有人專門供養水果,有人專給Yakult(泰國最暢銷的乳酸菌飲料,我們都稱她為yakult house),也有人只是給白飯。一些人家裏附近沒有寺院的,就會準備好食物就會騎電單車、腳踏車到處尋找和尚來做供養。初初來到也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也可追求做善法的心實在美、實在難得啊!仿佛一天不供養就少了什麽似的。

今天有點意外:沒想到,真的每想到。今天托缽竟然有粽子!
是我“夜有所思,日有所得”嗎?今天是端午節啊!


我一天裏唯一的一餐。
有人曾經問:吃這麽少營養夠嗎?
我答:雖然我是營養系出身,我卻沒有去算營養夠嗎?但是,這僅僅的一餐,也讓我體重增加了。再説,佛陀要比丘們用餐時思維:

不是为了纵情玩乐,不是为了骄慢健壮,不是为了变得好看美丽,如此,我将灭除旧的饥饿苦受,又不令新的过饱苦受产生,只为了养活与维持这个身体,为了停止饥饿的伤害,为了支持清净的梵行。我将维持生命,并得以无过的安住。


會餓嗎?基本上是不會餓的。已經習慣了。除非有做粗工,就會喝些果汁或蜜糖。


吃的時候,全部“撈”一起。就這樣,從托缽到用餐結束、洗缽,全程用了1小時10分鈡。(幸虧,只吃一餐,吃三餐就會了3個小時多啊!)
所以,真要佩服佛陀的智慧,要比丘學習吃一餐及去托缽食,不會花太多時間精神在吃方面,而用專心修行。以前學佛時聽到說一位法師說:和尚不會煮飯會餓死。我當時聼了還信以爲真。但是,事實證明,我托缽了幾年,還沒有哪一次是托不到的,不管是在馬來西亞或泰國。

對於出家人而言,托缽食是很好的訓練。一來提醒我們是依賴居士的護持而存活,所以要用功修行;二來讓出家人學習隨緣:不管好味或粗糙,都要學習感恩,專心靜默、毫無怨言的吃。

因此,生活本身就是修行的道場。


{最上兩張圖取自摄利子的相册}

2008年6月5日星期四

[轉貼] 金龟塔赕僧 /雲海天涯著

遇到好文,實在忍不住摘下來。作者是一位中國比丘,關於他的故事,上網google一下就能找到。我在這裡不多說了。

------
《金龟塔赕僧 》 /雲海天涯著


西双版纳的雨季,似乎并不像华东地区的梅雨那样难以捉摸,总是“按部就班”地在阳历6月下旬伴 随着几场突如其来的、却很难维持几个小时之上的“不终朝”的豪雨悄悄地降临人间,几乎很少有“失信”的时候。居住在夹在把边江、澜沧江和怒江(在缅甸境 内)三条源远流长的红色河流之间的无量山、怒山尾闾地区的平坝和低山丘陵中的、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和布朗族善男信女们,也悄悄地准备好了各种食物、 袈裟及日常用品等,准备按照佛教传入之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将这些物品“赕”(巴利文为“daana”,即供养、布施)给即将进入雨安居的僧团。在 南传佛教弘传的地区,对于那些善男信女们来说,僧团进入雨安居和结束雨安居都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其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新年(泼水节)。在汉语中这两 个与南传佛教密切相关的节日被不太恰当地译成“关门节”和“开门节”,就和汉人把傣族地区未受戒的小沙弥译成“小和尚”、成年还没受戒的沙弥译成“大和 尚”、受过戒的比丘译成“佛爷”、而一类僧团中的大长老的名号则又被译成“沙弥”一样幽默。看来这些名词的汉译者本人对佛教并不怎么了解。不过这种叫法在 汉地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也就不一定有刻意去更改的必要。因为在南传佛教弘传的地区有这样一句来自于佛经中的谚语:“一朵缅桂花,不管叫它什么名字,它都是 芬芳的”。

2

宏亮悦耳的午餐钟声,在茂盛的绿色亚热带季雨林中回荡。和谐地共住在金龟塔缅寺里的佛爷和和尚们,也放下了手里的工作,搭好袈裟,纷纷从“姑的”(巴利文为“ku.ti”,即严格按照戒律的规定建造的茅棚)或其他什么地方向食堂走去。
一位搭着橘黄色袈裟的“小和尚”站在通向食堂的路口,通知各位同修:今天有居士来赕(供养),大佛爷(寺院的住持)让大家都一起到佛殿去“过赕”(应供)。

金龟塔缅寺的佛殿,其结构远远看起来颇像傣家的干栏式竹楼,木墙、木地板、木楼梯……,古色古香,色调凝重。可是走近仔细一看,才知道这座佛殿原来是倚山 势所建造的一座西式二层小楼的二楼,下层就是男居士们的住房(在南传佛教的传统中,妇女是不允许住在缅寺里的),经常住着一些来朝山或发心帮忙的男居士。 整个结构“傣西合璧”,与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和谐。看来这座小楼的设计者还是真的花了一番心血的。
佛殿前的金塔边,停放着4、5辆面包车、吉普车和小轿车,既有挂中国牌照的也有挂缅甸牌照的。佛殿的木梯下已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不时有男女居士在殿里出出进进。看来今天来供养的居士还真不少呢!而且财力也不小。

佛殿里的铺设的草席上已经摆好了从山下做好之后带上来的各种饮食,就连碗碟也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前来赕的居士们早已集中在佛殿里听取大佛爷的开示,这是南 传佛教地区保留下来的非常“印度化”的赕僧传统:接受居士的赕之后要对居士说法的。在南传上座部僧团里,这项工作由缅寺里的大佛爷承担,他便是僧团按照戒 律推举出来的对居士说法的比丘代表。其他的佛爷及大小和尚们很少和非亲友的居士接触,一般也不接受对个人的赕。由于南传地区比丘戒是完全公开的,当地的居 士们也很懂得如何赕才不致于使出家人尴尬,赕的对象都是整个僧团,然后再由僧团分配给个人使用。这个传统是从佛陀的时代就保留下来了,不过近几十年来变味 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多了。

缅寺的大佛爷是一位已经有了20个“哇萨”(巴利语为vassa,就是戒腊)的资深比丘,在泰国佛学院毕业后又依止丛林比丘的僧团修习过许多年的禅定 (samatha)和止观(vipassana),是目前西双版纳地区唯一的一支“帕巴”(丛林比丘)传承的创始人,在整个西双版纳享有崇高的威望。02 年刚刚在家乡(属于缅甸)被居士们推举拥戴为“祜巴”(大长老),也是在金龟塔缅寺居住的所有出家人共同依止的阿阇黎。

3

我们鱼贯地走进佛殿,首先对佛 像顶礼三拜,继而对搭着三衣坐在高座(实际上就是木床,为早晚诵经时佛爷们所坐)上的手持长柄团扇、刚刚结束对居士们的开示的祜巴也顶礼三拜,然后次第在 草席上围着食物就坐。4位佛爷围坐在一起,坐位严格按照戒腊的顺序;而十几位没有戒腊的大、小和尚则按照出家时间的长短围成两圈。在僧侣们进入佛殿就坐的 过程中,按照南传佛教特有的方式(男女不同)跪坐在草席上的诸位居士在“波章”的带领下一直在合掌恭敬。第一排跪坐的是3位女居士,其他同来的男女居士都 跪在他们身后。

波章是一位年岁虽然已经很老了,但个头敦实健壮的,须发皆白的老“波涛”(傣语的意思是“老大爷”),他是祜巴的“干爹”(实际上就是发心负责供养大佛爷 一切饮食资具的最主要的护法,在西双版纳非本乡本土的出家人都必须拜一对老居士夫妻做“干爹”和“干妈”,不过这个名词的汉译可实在是不太合适)。这位已 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的老居士为了个人的修行和佛法的弘扬,一直发心住在独自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丛林道场金龟塔,帮助僧团做一些按照戒律出家人不适合从事 的工作--如接待各地来进香或求法的女居士等。大概是由于年轻时候出过家的缘故(这个年岁的傣族男子个个都出过家),老先生对佛教的各种仪规烂熟于胸,因 而在居士们来进香时能够很好地起到引礼的作用。而这就是“波章”一词的来历,“波”是“父亲”的意思,而“章”来自于巴利文acariya,即阿阇黎,其 意思就是“教师”。在傣族地区每个村寨里都有波章,由还俗的出家人轮流承担,也是主持一些非佛教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寨神之类)的祭司或做一些巫师的事情。 我对这位老居士的德行善行非常尊敬,很想跟老人在思想上深刻交流沟通一番,可惜老居士是缅甸的傣族人,几乎不会说汉语,我们在路上遇到时也只有通过互相合 掌和微笑来沟通而已。

波章带领居士们念起了供养文,我们默默地合掌。念诵结束,他便引导为首的那位40多岁模样的傣族女居士膝行移动到祜巴面前,将一只盛有食物的篮子举过头 顶,赕给祜巴。祜巴用手中的扇子轻轻地碰了一下篮子,表示接受所有的供养,这是比丘过赕的规定。在赕的人是女居士时,按照戒律的规定,是不允许用手去接赕 来的东西的,必须用扇子碰。这就是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往往带着一把扇子的原因,如果遇到妇女来赕,可以用扇子碰一下或直接用扇子来接赕来的东西的。

由祜巴起头,跪坐在草席上的佛爷和和尚们合掌念起了祝福的偈诵:
sabba roga vinimmutto,
希望你已脱离一切疾病,
sabba santa pa-vajjito,
希望你已避开一切苦恼,
sabba vera mati-kkanto,
希望你已战胜一切怨敌,
nibbuto ca tuva.m bhava/
希望你是寂静者。
sabbitiyo vivajentu,
希望一切苦恼远离,
sabba rogo vinassantu,
希望一切疾病消失,
maa te bhava tvantarayo,
希望你不要有危难,
sukkhi diighayuko bhava/
希望你是快乐者、长寿者。
abhivadaana silissa,
好乐礼敬者,
nicca.m vuddha pacayino,
常尊于长老,
cattaro dhamma vaddhanti:
四法得增长,
aayu va.n.no sukha.m bala.m/
寿、美、乐与力。

4

在诵念过这几首每次托钵和用餐 时都必须念的偈诵之后,大家默默地开始了用餐。波章跪坐在饭桶前,观看哪位出家人的碗里空了,就主动地伸手去拿过他的碗为他添饭。而其他的居士们则安静地 跪坐在一边,像爷爷奶奶观看晚辈们进食那样慈祥地看着我们。不用说其中几位居士的年龄确实到了可以做在座的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爷爷和奶奶的地步(其中还有一 位80多岁的,头发和牙都快掉光的傣族老奶奶),就连几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的眼光也是如此。

由于这次供养的斋主是一位汉族女居士,因此菜肴基本上都是做得很精细的素食,只有一碗是傣族人常吃的猪皮或牛皮之类的东西。与汉地僧尼素食的传统不同,南 传佛教的僧人可以食用佛在律藏中所允许的“三净肉”,而居士如法地赕来的肉是属于三净肉的范畴的。由于汉地来参学的僧人基本上都严守素食,祜巴特地安排在 每顿饭时里都为汉僧至少准备一个不放鱼肉及葱蒜的菜肴。善良的同修们谨记着祜巴的吩咐,就连12,3岁的小和尚在被分配去做饭时都常常一本正经地问共住的 汉僧们“你喜欢吃什么菜?”!只要山上有来参学的汉僧,这条规矩就从来没有被破过。

进食完毕,波章将余食和碗碟一起收去,呼唤几位来赕僧的居士们将其带到食堂去。这些余食将作为这些居士们的午餐。南传佛教地区的居士即使是在家里请僧团过 赕,也从不和僧侣们同时进食,只食用僧侣用过的余食,这是从印度传入并至少在当地保持了几百年之久的传统。可是从汉地来的僧侣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感到 很不好意思,特别是看到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和小男孩、小女孩这样做时就更是如此了。这大抵是由于风俗习惯不同的原因吧!

收去余食和碗碟后,波章又跪坐在前排的三位女居士前侧面,用傣语对为首的女居士说了点什么。这位女居士立即五体投地礼拜祜巴,然后起身合掌默默恭听用扇子遮住脸部的祜巴专门为她做的傣语开示。

坐在第二位的是一位30多岁的富商模样,带着一对男女幼童的汉族女居士,大概她就是本次赕僧最主要的斋主,而那位傣族居士则是引导她到金龟塔缅寺来的。祜 巴放下遮脸的扇子,用口音很像广东话的汉语慈祥而温和地对她说:“你的供养我们已经收下了,这种供养是会带来好报的。我们大家马上就会专门给你们念经,祝 愿你全家幸福!”女居士感动得五体投地,合掌说了一句四川话:“阿弥陀佛,谢谢师父!”

第三位坐着一位80多岁的戴着传统式样的白头巾的傣族老奶奶。她摸索着从怀里掏出两个梨,举过头顶,恭敬地放到波章端着的一个银盘里。也许这梨原本是依然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她用那一点唯一能够由她个人支配的、从数量上来看非常可怜的生活费专门为孙辈们准备的吧,可是现在她却毅然地将其赕给了僧团!祜巴又用扇 子遮住脸,用傣语向她说了几句,老奶奶默默地五体投地,然后恭敬地合掌也用傣语对祜巴说了几句话。

祜巴默默地合掌,开始带领大家念起了《mettaa kathaa》。这是《pa.tisambhidaamagga》(《无碍解道》,属于南传大藏经的《小部》)中的一品,其内容是讲述慈(metta)心 的功德及其具体修习时的作意方法。在祜巴从泰国带回的这个传承中,非常注重慈心的修习,所以这段经文经常在金龟塔作为祈福和回向文来为居士诵念。只要白天 有居士来赕,晚上必然安排诵念此段经文。由于这段经文全部念诵起来大概需要3,4个小时,特别是其中关于具体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时作意的导引文 的一段,可长可短,长起来就要花3,4个多小时的。因此在晚课时经常要念到深夜方休。而今天由于居士们还未吃午饭,所以这段导引文就按照简化的方式念了, 不过也大约花了40分钟左右。

波章手中拿着一只装满了洁净的饮用水的水壶,随着经文的内容将壶中清凉的净水缓缓地注到一只银盆里。连绵不断的清澈水流,象征着那由佛陀所赞许的布施等善 业所带来和增长的,能给斋主苦难的人生带来滋润、安宁和清凉的福德。这就是傣族地区流行的这种宗教仪式--滴水--的内涵所在。

所有的僧侣们都恭敬地合掌,在心中随念、思惟着经文的具体内涵,企图通过这种“依文起观”的随念来尽可能地达到“有口有心”,并用心中成功现起的与慈、 悲、喜相关的善意来为居士们“加持”,以报答居士们的赕僧之德和稼穑之恩!熟悉经文内容的居士们也在合掌低声随念着。佛殿里洋溢着令人刻骨铭心的祥和的气 氛。

<完>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可能也會喜歡這些。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慈心好話暖人心。

念大學時候的學弟送短訊過來,聊起他在新加坡的工作生活。他說,來了新加坡這麽久,最近才開始做善事。我好奇到底是什麽?他說,前陣子捐錢捐衣給緬甸風災災民、同事孩子癌症醫藥費等。做了好事,心情也好多了,覺得自己比較不像“工作機器”了。

今天他去打球,一位年輕學生跑過來給他聊。學生是看到他跟其他來打球的人不一樣,看起來比較開心,是“真正來打球”的。於是,過來跟他聊心事。學弟一時也荒了,來新加坡這麽久,可沒見過這麽坦白的人。看來,這學生真的是“走投無路”,才來找他傾訴。

回到家,學弟告訴我說,覺得今天真有意義,雖然自己其實並不懂如何關懷他人,也不大會説話。一個“工作機器”遇上一個“考試機器”,真好玩。

但是我想,要在現今的社會,找到能夠信賴的人談心事,心裏的抑鬱都會減輕。
最美的話語,是愛語,即柔軟和悅的言語。佛陀說,在愛語(即柔軟和悅的言語)中,最美的是:當他人需要的時候,我們用心傾聽,然後才提出我們的意見以指引他。原來佛陀在幾千年前就告訴了我們這美妙的溝通助人技巧。

我們習慣了滔滔不絕地告訴他人我們認爲正確的“道理”給人聼,而忘了對方也有很多心裏的話要說。其實,如果我們能用心聆聼對方,對他來説,已經是個很大的解脫。就像滿肚子的悶氣怨氣,終于找到地方放射出來。

什麽樣的話,才是“好話(善說,
well-spoken)”呢?佛陀說:好話有五個條件,即:
  1. 應時之語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spoken at the right time),
  2. 真實之語說的話是真實的 spoken in truth)
  3. 柔軟之語(真心真意,親切的言談,spoken affectionately),
  4. 引利之語(帶來益處的話語,spoken beneficially),
  5. 慈心之語(心懷慈意,希望對方快樂,spoken with a mind of good-will)。

我念中學的時候常納悶,爲什麽別人不怎麽喜歡我?這問題困擾了我好久。待我長大以後,才發現就是以前常常說錯話,總給人尖酸刻薄、言辭尖銳的感覺。回想起,如果是我也不喜歡這樣的人啊!常人説話總以“自我”為中心,忘了對方也是另外一個“我”,於是説話傷了別人還沾沾自喜。

在現今冷得像冰箱的社會裏,更覺好話的可貴。我們說好話,不是爲了讓別人喜歡我們,不是討好別人,而是深深體會:我們希望有人能夠聆聽我們,理解我們,對我們說好話。將心比心,同樣的他人也同樣希望如此。

話不必多,真正的一句好話,讓人感動一輩子。


(不知按到什麽,打出來的字都是繁體。)

2008年6月2日星期一

坐了11个小时的车在曼谷转了一个圈。

  • 8.25am 出门去申请继续逗留在泰国的签证,顺便去接一位从马来西亚回来的比丘。
  • 10.30am 来到“佛教城”拿推荐信。
  • 11.35am 来到在曼谷的移民厅呈交申请表格(当然,还需要手续费。)
  • 12.45pm 终于拿到那个继续让我住在泰国的cop(签证,真的就只是一个印章。)。
  • 1.50pm 终于来到Suvanna Bhumi机场。但是,班机4.05pm才抵达。 于是,将车子停在附近的油站。休息。
  • 3.20pm 从油站坐shuttle bus去接机。到了接机的大厅,又继续等。
  • 4.24pm 终于见到那位比丘。
  • 6.55pm 回到寺院。转了一天,总算拿到visa,还有去接机。
一天下来,坐在车上还有一位73岁的老人家。
我的戒师,今天又再一次以行动来表达他对我们的关爱与照顾。


感恩您,隆坡。
(隆坡,泰文หลวงพ่อ,Luangpor的音译,意即“尊敬的父亲”。)

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

沙弥与飞鸟。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张图,是Photoshop作的吧!
觉得很特别,于是就放上来。
那只是老鹰吗?
很坚定的沙弥,任它飞过自己的面额,却不为所动。
我们修行何尝不是需要这样的态度呢?
来,让它来;去,由它去。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大殿里的老爷钟。

是我住的寺院的旧大殿。该有百多年历史吧?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来到这边?是缘分吧,我想。第一次进到这里,就被这里古旧静穆的气氛摄住了。佛像、佛台的漆都剥落了,但依然不失其庄严。大佛两旁立着两个老爷钟。几岁?我当然不晓得。它的年纪大,但依然跑得动。只是,步伐不大一致了。

记得小时候,外公的家也有个老爷钟。可能看鬼戏太多,以前对它总是有恐惧感。听到午夜的钟声,更觉毛骨悚然。来到这里,第一次学习如何上紧发条。这是一天上一次弦的钟,发条走24小时就松掉了。但是我们都没太依赖它的报时,总是等它“自动停止”才重新来过。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修行乃至培养好习惯的行为模式。修行贵在持之以恒,不松不紧的走下去。就像老爷钟一样,常常要去注意它,有松缓下来了吗?如果差了一点,还无所谓。如果当它停了下来,就得从头开始。你必须将时针扳回12点,慢慢地调回去原来的时间。

我们的生活中也常这样,不是吗?眼看体重就快下降到理想的数字,结果一些外在因素,我们荒废了体重计划,结果热情一退,停了下来,又打回原型。

打坐也一样,刚从禅修营回来总是兴致勃勃,但是日子久了也像老爷钟一样,越来越没力,到最后完全停止。要持之以恒,除了靠自己的决心之外,外在的因缘,如同伴的同行与鼓励支持等都很重要。

我们生命的时针也应常常调对。是快还是慢?时时观照,才能正确的走下去。不然,到了最后一天,才惊觉:停了!那时,已是另一个生命时钟的开始了。

债务满天飞。

最近在“译言”看到这篇有关现代人债务的文章。文章中提到:

“美国人对于接踵而至的债务清单手忙脚乱。上一次勒紧腰带还是在80年代经济衰退时期。但这被证明是后来的25年不断浪费的序幕,在后十几年里不断增加的不理智抵押贷款,终于导致了必然的借贷混乱。现在这种混乱接近了崩溃的边缘,信贷烦恼者相信他们的末日就要到了。。。美国人 根本没有足够的钱来赎回预支出的抵押和信用卡债务。。。”

我想,不但是在美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如此。挣少花多,没有大的头,却找大的帽来带。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同学间坐在一起想起PTPTN(政府提供的贷学金),就会叹气说:还没毕业,已经是欠债人。

出来社会工作,债务更是接踵而来。车债、房债......让人总觉得钱不够用。一方面不想要的“债务”必须去面对,另一方面想要过的优质生活却得不到,你说苦吗?

佛陀说,在家人有四种快乐,其中一种就是“无债之乐”。无债之人,睡得特别甜。但是在现实中,这个追求感官享受的社会,讲求包装名牌,崇尚高品味,以为当拥有了这些全部之后,就是快乐人生。为了达到这些“理想”,贷款与“先使未来钱”则成为必然手段。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当然不是说要全部人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但是细心想想,我们是否需检讨我们的消费习惯呢?看到时下年轻人的浮夸,真让人担忧。随着年纪的增长,压力的加大,若不能与其收入成正比,必会引来多弊患。如果染上不良恶习,后果更不堪设想。难怪这个年头忧郁症、自杀案件有增无减。

想想吧,朋友!

{经文全文链接:无债经(英文)}

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

随念三宝。

佛经大派送!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随念三宝经以及两部非常popular的护卫经。
首先,随念三宝本身就是一个修行法门,即忆念三宝之殊胜功德。
佛陀在《最上幢经 说:


当你们住于森林、树下,或到空屋去,如果生起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那时候你们应该忆念三宝。你们若能如此忆念,则能去除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是什么原因呢?诸比丘!那是因为如来、阿罗汉、圆满觉悟的佛陀已经完全远离贪、远离嗔、远离痴,无畏惧、无战栗、无恐怖、无逃难。


所以,忆念三宝是个给我们信心、让心远离恐怖。请按--〉(更多关于“皈依三宝”)

另外两部经,在佛教国家是非常普及的经文。一般上出家人都会用来作为祝福文。一个是《胜利吉祥偈》,讲述佛陀的八个胜利。另一个是《胜利偈》,讲述佛陀成道的胜利与欢喜。这几段经文都不长,念完不到15分钟。每天以恭敬心诵念可让心平静安详,更可增进宗教情操。佛法的修学,偏于理性会变得狂妄;偏于感性,则落入缺少明辨。两者皆须平衡。

最后,谈谈诵经者Luangpu Un。这是一位在泰国东北部Sakorn Nakhon的一位长老。在森林派,长老是公认的“诵戒王”,备受大家的尊崇与爱戴。

背诵戒律(巴利文),可说是比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要把227条戒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是难度非常高的。不只要背诵,还要发音准确,长音短音、鼻音喉音、卷舌平舌..... 而这么高难度的挑战,长老竟然在15天内完成。长老年幼出家,曾追随阿姜曼当侍者。长老为人慈祥,靠近他就如在早晨的阳光下吹着凉凉的风。

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正统的诵戒,都会到长老的道场,那儿俨如“诵戒学院”一般。平时住众约20人,有人3个月就可以下山,有人3年都还没可以。到目前为止,长老有两位新马弟子,一位是Ulu Tiram宁心寺住持,Ajahn Kheng。另一位则是 Phra Ong Cittasamvaro,是一位新学比丘(不到三个月就“毕业”,确实是Malaysia Boleh,大马之光)。当年Ajahn Kheng为了学一句Namo Tassa......,就练习到夜深长老才点头说 ok。

有兴趣学习者,就下载来听吧!

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你知道卫塞节后的第7天是什么日子吗?

你知道卫塞节后的第7天是什么日子吗?
今年的卫塞是19日,过7天,就是27日(也就是今天)。
话说佛陀入灭时不在城中,而是在城外的树林中。
因此,佛陀的遗体就没有立刻火化,
而停放几天让各国大王与人民前来致最后的敬礼。
另一方面,其他的远地的大弟子还在赶路过来。
于是,放了7天。
到了第7天才火化。
在等着的过程中,佛弟子们都暂时放下悲痛的心情,修行以法为供养。
这个习俗到了今天还保留着,一些大长老往生后,弟子们都会聚集一起闻法、打坐。
所以,今天就是佛陀火化的纪念日。
弟子就在今晚,献火燃佛之遗体。

其实,佛陀都没有什么烧了。就只剩下这个肉身。
他不再被贪、嗔、痴烧,也不再被忧悲苦恼而烧。
他也不需要去烧,他已经将烦恼烧尽,一点都不余留。
倒是我们自己,被贪、嗔、痴燃烧,被忧悲苦恼的火燃烧。

烧与被烧,我们应该成为主动者。
以修戒修定修慧的力量,将烦恼烧尽。
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礼敬大佛塔。

昨天到佛教城呈交申请签证的信件,这个例常的手续每年都得做。花了2个小时的车程,几百泰铢的车油,就只是为了交一封信,实在不值得。于是,我决定到附近的一座大佛塔去。
坐落于泰国佛统府(Nakorn Pathom)的佛统大塔(Phra Pathom Chedi),是泰国最重要的佛塔。因为它是泰国历史最悠久的佛塔。(Pathom这个字,与马来语pertama同意,即第一之意。)早在阿育王的年代,公元前269年,阿育王派Sona长老与Uttara长老,将佛法传来泰国。那已经是千年前的事迹了。这个大佛塔本来的造型与印度桑其佛塔类似,然而,随着历史的迁移,不断有人修补重建才变成今日的外形。
然而,当仍是比丘的泰国4王(King Mongkut)来到这里顶礼时,发现此塔已经严重损坏,于是在他登基之后,于公元1853年,他下令重修这座佛塔。陛下决定在这座原本高84公尺的塔外,重新建一个新的,将旧塔罩起来,使得这内奉佛陀舍利的佛统大塔最后高120公尺,是全泰国最大最高的塔。到了拉玛6世(Rama VI)的时候,安奉大佛,才将这个佛塔真正修完。由此可知,这佛塔的泰国的地位可说是不同凡响。

夕阳下的大佛塔(旧照片)。

当车子驶进成里,眼前马路尽头,赫然出现这一庄严大佛塔。它的壮丽,与四周的马路与建筑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却丝毫不损它震撼人心的“威力”。
幸好,昨天非假日,来的人不多。我把司机留在车上,一个人踏着轻轻的脚步,恭敬的顺着时钟方向绕塔。在印度的文化,为了表达恭敬,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右绕是另一方式。佛陀不在了,能留下的就只有舍利。于是,绕佛塔就如同对佛陀右绕一样。

过后,我来到它的戒堂,也就是出家仪式进行的地方。它位于塔的下方其中一个角落。我走进去,恭敬地礼佛。比起外面,这里静穆得多了。只有我独自坐在那儿。

凝视着佛像,听着外界的车声。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坚持行走佛陀的古道,我们今天才有佛法可闻。
佛陀右手施无畏手印,安抚众生不安忧苦的心灵;
左手作接引手印,仿佛对我说:来吧!Follow me,将你所有的烦恼都交出来吧!
我说:好多哦,您恐怕接不完啊!
佛陀没应我,他还是一脸宁静安详的微笑。
是笑我的愚痴,还是笑我的稚气?
我不晓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佛陀依然慈悲,让我跟随他的脚步。
感恩。

link:
-->佛统塔youtube

-->佛统塔更详细资料与图片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报恩在今生,行动在今日。

在之前的文章,我的妈呀里,我提到报答父母恩的方法。
但是,我当然没有否认我们今生好好孝顺他们也是报恩的方法。
佛陀同样有教导身为儿女的责任与义务。对于父母,孩子们应该这样做:
  • 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就得养回他们。
  • 处理父母的工作。
  • 维护家族的传乘。
  • 让自己成为家族之光
  • 当父母离世后,我会为他们修福回向给他们。
这是“基础功”,若能如此行持,别人一定会说我们是孝顺的孩子。
而我们的父母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有了这个基础,才慢慢接引他们向善。
(当然,你自己也要先做啊!)

另外一方面,对于身为父母的,佛陀又如何说呢?
  • 避免孩子做坏事,步入歧途。
  • 鼓励他们行善,走个好人。
  • 培养他有一门手艺(也就是指让他出来社会可以“找吃”,在现今指的应该是提供教育)。
  • 帮忙找适合的丈夫/太太。
  • 在适当时机,将遗产交给孩子。
由此可知,不管我们的角色是孩子或父母,先决条件是我们先做好自己。
这样,才能给家庭带来和谐与安乐。佛陀的教导,是很实际的。
真正落实佛法的人,将是社会上家庭里最温暖的一盏灯。

然而,为什么佛陀在之前的一部经说,这还不是报恩呢?
这是因为佛陀知道有三世,即使我们在今生尽心尽力的侍奉双亲,
然而他们却是心胸狭窄,不懂布施,没有持戒等,
那他们的来生很容易会堕落到不善道(地狱、饿鬼与畜生道)去。
就像一个人把钱花光了,还欠大耳窿一大笔,你说他们接下来的日子会过得好吗?
同样的,今生不行善,来生就没有投生到善道的“本钱”了。
想到如此,我们还会犹疑吗?
难道我们不想我们的父母亲,今生来生都快乐吗?

{上面那朵花,叫做“萱草”,也叫金针花,无忧草,是华人的母亲花。
为什么呢?请按
谨以此花,献给我亲爱的母亲,愿她无忧得安乐。}

2008年5月23日星期五

我的妈呀。

那天打电话给母亲,“哈啰,我正在驾车。等下打回给你。”。
一阵,“去哪里啊?”我问。
“现在在Canning Garden的教堂上课。”
原来,她去上英文课。
她完全不忌违自己是一个和尚的母亲,竟然跑去教堂!
“那边学费比较便宜。3个月才20令吉。”
原来是经济利益关系。(安娣就是安娣。)
“但是,上完课要跟他们一起感谢主。”
“那是应该的,”我说,
“倒是应该感谢主把他的子民教的这么好,这么慷慨,阿门。”

母亲念的中三就停学,但是她的求知欲与好学心,深深的影响了我。
忘了她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也不知道她学到如何,自然也没有用英文跟她沟通。
总之,她就是一直学习。前阵子,还学电脑呢!
来到泰国找我,还嚷着说回去要去学泰文!
倒是很少见她去报学烹饪班、插花班之类的传统妇女“补习班”。
母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奉行者。
在我还小的时候,大概6岁吧,母亲去学缝纫。
后来,当我长大后,她说当时也想学剪头发。
但是,考虑到亲自为5个孩子缝衣可以省下更多的钱,于是决定学缝纫。
要养5个化骨龙,但凭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不动点脑筋实在不行。
所以有人说,父母的白发都因为孩子。

在念大学的时候,有位同乡那时候当上某本地大学佛学会主席。
回到家乡,约出来喝茶他就在我面前大谈他的人生大计,
还有他要在几岁之前赚到一笔钱来孝敬父母。
我静静地听,因为对于这种课题,我完全答不上话。
然后,他静了下来望着我说,“我很担心你啊!”
老实说,这样的梦想我从来没有过。
那时我思考的是如何让我父母下世过得好些。
可能上有兄长的关系,这个课题从来不曾干扰我。
那时我在苦思如何让父母亲学佛。

佛陀在经中说,父母恩重。
即使我们用尽心力来服侍他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
即使财宝王位的供养,也报答不了。
因为父母为孩子付出太多太多了。
他们抚养、哺育我们,他们让我们见到这个世界。
我们能够做的是:
如果父母对三宝无信心,则让他们生起信心;
破戒的,让他们学习良好德行(持戒);
吝啬的,让他们学习慷慨助人(布施);
邪见的,让他们学习用正确角度看世间(智慧)。
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报恩。

话说回头。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暗中安排我的“报恩行动”,
一步一步的拉他们踏进这个圈子。(写到很像进黑社会)
感恩佛陀的智慧,这么“绝”的方法也给他想到。
于是我牵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光明。
现在,我能很自在的云游天涯,
那是因为我不只“捉鱼”给他们,而且还邀他们跟我一起“钓鱼”呢!
现在他们都常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山洞,法喜寺(以前的Dhamma Cave)去帮忙做义工、供僧。
看到他们有了如此的“正常嗜好”,我今生无悔矣!
虽然我不在他们身边,但是我对他们说,
“就把其他和尚当作你儿子吧!其他佛友就是我们的亲戚,大家都是一家人。”

有时,话真的要说得简单。明白了,去实践就好。

连接:
Kataññu Suttas:Gratitude
《巴利版父母恩重难报经》


2008年5月22日星期四

树的启示。

Kuti前种着几棵树。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只知道每临傍晚,众鸟归巢之刻,
一群野鸡就会“飞“到其中一棵树上栖息。
为什么是它?或许是因为它长得最外显吧!
一阵嘈杂的鸡声,迎来一片黑漆漆的夜空,一天又过去了。
野鸡就是这样蹲在树上睡觉,
天还未亮,又是此起彼落的野鸡交响乐。

而这棵可怜的树,一整个夏季下来,
叶子凋零,还得承受鸡群在它身上睡觉拉屎。
我一度还以为它快承受不住,而天天为它浇水呢!

最近,过了春耕节,雨开始来了。
看着嫩绿的树叶冒出来,心里也为树儿感到开心。
然而,唯独那棵之前饱受欺凌的那一棵长得特别茂盛。
哦!原来之前掉落在它身上的鸡屎,
在雨水的洗礼下,化为滋养它的养分!
原来之前的磨练,带来了今日的生机。

看到这树的启示,顿时释然。
原来落在我们身上的打击、考验与磨练,
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都是让我们蜕变的逆增上缘啊!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HAPPY WESAK DAY!

前几天,收到师父的贺卡。简单的法句,深深的祝福。
师父慈悲,让我将佛卡供在我的不落隔,与大家结缘。

也愿大家,

卫塞佛日,
向佛看齐,
向佛学习!

(按图片一下,将会给你大大的好看!)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不留遗憾。

生命不要留遗憾
遗憾是因为
不曾说谢谢
不曾说对不起
不曾好好爱身边的人
不曾把心打开
不曾原谅

遗憾是因为
没有把握机会好好行善
没有好好孝顺父母
没有善待身边的人
没有用心过生活
还有好多好多

因为
我们以为还有机会
我们以为还有明天

因为
我们还有“我要我不要

我们还有
我爱我不爱”

当生命走到最后
心里不会再有怨谁 怪谁
那时只想好好与每一个人说

谢谢您
谢谢陪我走过这一段
丰富的生命旅程

震醒了人心。

按:近日来全球的天灾状况不断,而且状况都十分严重。
除了纳吉斯台风200853日在缅甸造成约四万人死亡,
中国大陆四川的汶川地区,又在512日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芮氏规模7.9级强震... ...


震醒了人心 文/开照比丘

风暴, 能吹都被吹毁;
地震 ,能碎都被粉碎。

风啊!你可感受到!

这一吹!摧毁多少家园?

我的心也随着被绞痛。

地啊!你可知道吗?

这一震,震碎多少人心?

我的心也跟着被震碎。


这一吹,吹起了爱心,

在天灾的面前,人人都会拔刀相助。

这一震,震动了悲心,

在灾害的面前,谁都不能袖手旁观。

这一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人心。

浩难当前,

不因种族,不分国籍或宗教的差异,

只看到苦难的众生,

只听到悲戚的叫声。

此时慈爱心被吹起了,

此时悲悯心被震醒了。

其实这世间有爱能温暖人间,

其实我们可以活的和谐安乐,

那是因为人人心中有爱,

只是平时我们容易忘失,

总在天灾苦难时方忆起。

恳请您接受我们真诚的忏悔:

我们真的慢了一步,

但我们会记得您的亲人离去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心。

感恩您接受我们微薄的扶助,

我们深知面对生死两相对的痛苦,

但我们会记得此事深深烙印在你我的心。

天地无情,但人间有爱,请接受我们的祈福。

人间有情,让我们共同一心为灾民及罹难者祈福。

我们相信再大的苦难总会过去,

亦相信灾难的深思,震醒了人的真心。


{除了最后一张图摘自《BBC 中文网》,其他图片取自《星洲互动》。}


更多连接
54小时生命奇迹
亲身目睹救援北川一中--撕心之痛
灾区现场让我们心碎!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今年卫塞怎么过?

打算好了吗?今年你的卫塞怎么过?
到寺院诵经闻法吃素朝山,帮佛冲花水?

还是趁着休假,去静修充电重新再出发?

在泰国的卫塞节(Visakha Pujā)佛弟子们都会在傍晚时分,来到寺院绕佛、绕塔等。在之前,寺院的长老就会带领大家颂念一段敬献文:


卫塞敬献文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我们已归依世尊, 以世尊为我们的导师,

对于世尊所宣说之法我们感到欢喜,

世尊生于中土,出于雅利安族,刹帝利(王族)之阶级,乔达摩氏姓。

释迦族的释迦子,舍家出家,于这个有诸天、魔、梵天的世间,

这个有诸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的世代,自证无上圆满正觉。

无疑的,世尊是远离烦恼、最胜应供的阿罗汉,

他是自证的觉悟者、明行具足者、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世尊所善妙宣说之法,应该自己直接去体证、

当下可得成果、请来亲自查看,值得引导向内心,由智者各自证知。

僧伽,世尊的弟子,是善行道者;僧伽,世尊的弟子,是正直行道者;

僧伽,世尊的弟子,是真理行道者;僧伽,世尊的弟子,是正当行道者。他们即是四双八辈人。

这个代表世尊的佛像(佛塔)安奉于此,以让我们在见到之后,

能随念世尊,获得净信心与宗教心。

此刻,在这卫塞月圆日乃世尊诞生、成道、与涅磐之日,

我们齐聚于此,我们以此身作为供盘,盛着这些香烛等供品,

忆念世尊如实具有的功德,我们将以右绕此殿(此佛塔)三圈,

及以我们手握的供品,作为对世尊的虔诚敬礼。

虽然世尊入般涅磐已久,然而凭着对世尊的德行的忆念,

(在我们心中)他依然如此的鲜明。

愿世尊接受我们这些供养,以便让我们得到常恒的幸福与安乐吧!



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我们以此身作为供盘,盛着这些香烛等供品......作为对世尊的虔诚敬礼。


多么谦卑、恭敬啊!放下了自我,恭敬柔软地化身为一个盛放供品的盘子。

这不就是“把自我放最低,将三宝放最高”吗?就像当年须弥陀以身体铺在烂泥上,让燃灯佛与所有的四十万阿罗汉从他的背上踏过,有如踏过宝石色之桥一般。我想,有时候我们就是得通过外在的行动与言辞来表达我们对三宝的崇高敬意。谁说绕佛供花献灯不是修行?说:“有心就好,心里有佛,拜不拜都一样”的话,境界未免太超越了吧!


卫塞节纪念着佛陀的诞生、成道与涅磐。虽然成佛了,世尊同样会离世。然而,在诞生与涅磐之间的这短短80年,他的出现竟然改变了这个世界!尤其是35岁后的世尊,他不只自己修行成功,他同时花了45年时间引导其他有缘众生摆脱痛苦的束缚。


我们同样会生老病死,然而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又能为自己、为这世间带来什么?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佛子十大愿


一、 愿我恒常以一颗欢喜、慈悲以及无私的心来行布施。

二、愿我身口意清净、高尚与正直,恒常于戒行中。

三、愿我恒常拥有智慧,舍下世俗的生活,过清净的梵行生活。

四、愿我充满力量,坚忍地修行觉悟之路,以及为众生带来利益。

五、愿我无论在顺境或逆境,皆能安忍与承受。
愿我能够宽容与原谅一切伤害我的众生。

六、愿我恒常说真实语,坦诚待人。

七、愿我生生世世常随佛学,坚定不动摇,永不退转。

八、愿我培养一颗无量无边的慈爱心,护念一切众生。

九、愿我培养一颗无爱无恨的平等心。不论苦与乐,我都不被所转。

十、愿我的智慧,像虚空般广阔、像海洋般深邃、像太阳般光亮,
破除无明的黑暗、照见世间万物的实相。


趁着佛陀日的来临,与大家分享这《佛子十大愿》。
我是在菩提比丘的网站,看到这十个圆满心灵的大愿,自己读了之后欢喜非常。于是,就将此文翻译出来,稍作修改,便于持诵,作为自修之用。

晨起忆念,提醒自己,念念于十愿。
临睡反省,警惕自己,离于十愿乎?

读着读着,细细体会其深深的含义,更觉佛陀的伟大与难得。

《增支部‧一集‧一人品》说:

「在这世上有一个人的出现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那是谁呢?那即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他的出现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从发起菩提心,志愿成佛,菩萨必修花非常久远的时间来圆满成佛的波罗蜜。佛陀的前生,须弥陀(开始发愿)与维山达拉王子(最后一生)之间,到底有多久呢?注疏上说:

「在须弥陀与维山达拉王子之间,

他出生的次数,

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

有谁能衡量,

毫无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

能形容它的譬喻到底在那里?」

卫塞将至,忆念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学佛学佛,就是从现在起,点点滴滴地去累计。只要能够坚持,最终受益的不只是自己,靠近我们的人,也因为我们的改变与提升,能够在这世间感到多一分的温暖。


{感谢野地的花。}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花香。花想

晨起,室外的细雨依然飘着。空气凉凉的。不久,晨光使劲地跳出来,把细雨吓得躲起来。心里窃喜:真好,不用拿雨伞出门。老实说,撑着雨伞托钵可不是怎么浪漫的事情。一手撑伞、一手拿塑胶袋装食物(对不起,别痴想这里有净人服务你。),还要顾钵。没有一点功夫,也可真狼狈。

才走出 kuti,一阵香味骑着清凉的晨风飘来。是什么花?我实在不知道。但是,很香,非常香,超级香......(还有什么形容词吗?)门前一大堆的花树,到底是谁?四处张望,没有一棵值得怀疑,却每一棵都是嫌疑犯。


其实,香花通常都不鲜艳美丽,大多都是白色。花朵也是小小的,一点也不显眼。然而,它的芬香却可以传得很远哦!它们总是在一个小角落,静静地把香传开。没有大声张扬,没有张灯结彩,只等待有缘人(还是蜜蜂蝴蝶 ? )的到来。即使,它的出现,没被发现,它亦随着因缘,花开花落,一点也不会执著这个花花世界。

是到了最近,才开始闻到花香。也发现,这里的人,也非常喜欢香花。寺院墙外的马路上,种了一排的白兰树,在花朵盛开的时候,花痴们就会大清早来到这里采花,他们甚至还出动长棍来“打”长在树端的白兰花。


开始知道白兰,也是师父的关系。那时还是净人,师父指着种在篱笆旁的三棵白兰对我说,拿去供佛,修些功德。那时还是憨憨的,师父说什么,做就是。殊不知,当我们以虔诚心、恭敬心来供佛,当下升起的善心欢喜心,就是善业善报啊!难怪泰国人都喜欢在比丘们托钵的时候,献上一串鲜花与香烛。就不只一次,收花收到手软。回到寺院,我们再“借花献佛”,大家欢喜。在《法句经》,佛陀说: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檀香木、多伽罗香木及茉莉之香也不能;
有德者之香能逆风吹送,有德者之香能吹到一切方向。

这些花香檀香茉莉香虽然香,然而,戒行之香远胜过一切之香;
其他的花香是微不足道,有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甚至能向上飘送到天界。


是的,花香虽香,但却不是时时香。花开花会谢,只有我们的戒行,才是真正的香。有戒行的人,他是如此的高尚、清净,人人亲近他都不会感到害怕,甚至会想要常常跟他在一起呢!

******

特别鸣谢:野地的花的ahbun33仁者供养的七里香(第一张图),Sadhu!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佛使比丘法语

人类的责任

身为人类的首要任务是
在我们变成尸体与鬼魂之前
去认识我们生命中可达到的最高点,
而不虚度此生。

第二,身为人类,
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能力互相帮助。
停止残害、放下斗争。
而在生、老、死中寻找真正的友谊。

三、身为地球人,就得帮忙平息这世界的苦难与忧伤。
让这世界,变得更适合生存,变成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3大责任,
让我们在离世之前,精进的去完成它,
如此,我们留下的就是:
我们达到了人生的最大潜能。

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Wat Asokaram舍利安奉大典

4月27日下午4.30pm, 泰国小公主驾临 Wat Asokaram主持这个盛大的舍利安放大典。那天,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大家似乎完全不受天空上挂着的大红太阳的影响,即使热得汗流浃背,也不亦乐乎。

舍利塔上挂着橙色的布条,那是属于公主的颜色。


其实,那天的重点之一就是Luangta Maha Boowa大长老的慈临。只要他出现的地方,则是人海一片。大家都争着供养尊者。而当天,大会则标明布施回向全世界。

长老今年95岁了,3月份的时候,我到长老的道场Wat Pah Ban Tat, Udon Thani去顶礼他。他的行动依然敏捷,思绪依旧清晰。只是,听觉不大好了。

公主点燃佛前的香烛,并向大长老顶礼。


公主正在将佛陀舍利传上舍利塔。

三位“幸运儿”在塔顶恭迎佛陀舍利,再将舍利安置于塔中。

舍利子就安置在塔的最高处,过后,工作人员就将佛塔封起来。如此,(若无意外)舍利就能安置于此好多好多年。佛陀舍利。这舍利的来源,有点神奇。话说Ajahn Lee当年许愿,而在他打坐的时候,“飞”来的。
有些是在他独自打坐是出现,有些则是在众多目击者的见证下从空中“飞”来。实在不可思议!!

这个舍利塔,除了安置佛陀舍利之外,亦供奉多位修行大成就者的铜像与舍利。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铜像,以及高僧们的舍利者,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感叹佛陀、尊者们修行成就这么久了,我还在这儿......
以上是阿姜查尊者的舍利子。

钻石般的舍利、宝石般的美丽.......

更多图:--〉http://www.luangta.com/info/news_text.php?cginews_id=269
照片来源: www.luang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