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星期四

[轉貼] 金龟塔赕僧 /雲海天涯著

遇到好文,實在忍不住摘下來。作者是一位中國比丘,關於他的故事,上網google一下就能找到。我在這裡不多說了。

------
《金龟塔赕僧 》 /雲海天涯著


西双版纳的雨季,似乎并不像华东地区的梅雨那样难以捉摸,总是“按部就班”地在阳历6月下旬伴 随着几场突如其来的、却很难维持几个小时之上的“不终朝”的豪雨悄悄地降临人间,几乎很少有“失信”的时候。居住在夹在把边江、澜沧江和怒江(在缅甸境 内)三条源远流长的红色河流之间的无量山、怒山尾闾地区的平坝和低山丘陵中的、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和布朗族善男信女们,也悄悄地准备好了各种食物、 袈裟及日常用品等,准备按照佛教传入之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将这些物品“赕”(巴利文为“daana”,即供养、布施)给即将进入雨安居的僧团。在 南传佛教弘传的地区,对于那些善男信女们来说,僧团进入雨安居和结束雨安居都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其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新年(泼水节)。在汉语中这两 个与南传佛教密切相关的节日被不太恰当地译成“关门节”和“开门节”,就和汉人把傣族地区未受戒的小沙弥译成“小和尚”、成年还没受戒的沙弥译成“大和 尚”、受过戒的比丘译成“佛爷”、而一类僧团中的大长老的名号则又被译成“沙弥”一样幽默。看来这些名词的汉译者本人对佛教并不怎么了解。不过这种叫法在 汉地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也就不一定有刻意去更改的必要。因为在南传佛教弘传的地区有这样一句来自于佛经中的谚语:“一朵缅桂花,不管叫它什么名字,它都是 芬芳的”。

2

宏亮悦耳的午餐钟声,在茂盛的绿色亚热带季雨林中回荡。和谐地共住在金龟塔缅寺里的佛爷和和尚们,也放下了手里的工作,搭好袈裟,纷纷从“姑的”(巴利文为“ku.ti”,即严格按照戒律的规定建造的茅棚)或其他什么地方向食堂走去。
一位搭着橘黄色袈裟的“小和尚”站在通向食堂的路口,通知各位同修:今天有居士来赕(供养),大佛爷(寺院的住持)让大家都一起到佛殿去“过赕”(应供)。

金龟塔缅寺的佛殿,其结构远远看起来颇像傣家的干栏式竹楼,木墙、木地板、木楼梯……,古色古香,色调凝重。可是走近仔细一看,才知道这座佛殿原来是倚山 势所建造的一座西式二层小楼的二楼,下层就是男居士们的住房(在南传佛教的传统中,妇女是不允许住在缅寺里的),经常住着一些来朝山或发心帮忙的男居士。 整个结构“傣西合璧”,与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和谐。看来这座小楼的设计者还是真的花了一番心血的。
佛殿前的金塔边,停放着4、5辆面包车、吉普车和小轿车,既有挂中国牌照的也有挂缅甸牌照的。佛殿的木梯下已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不时有男女居士在殿里出出进进。看来今天来供养的居士还真不少呢!而且财力也不小。

佛殿里的铺设的草席上已经摆好了从山下做好之后带上来的各种饮食,就连碗碟也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前来赕的居士们早已集中在佛殿里听取大佛爷的开示,这是南 传佛教地区保留下来的非常“印度化”的赕僧传统:接受居士的赕之后要对居士说法的。在南传上座部僧团里,这项工作由缅寺里的大佛爷承担,他便是僧团按照戒 律推举出来的对居士说法的比丘代表。其他的佛爷及大小和尚们很少和非亲友的居士接触,一般也不接受对个人的赕。由于南传地区比丘戒是完全公开的,当地的居 士们也很懂得如何赕才不致于使出家人尴尬,赕的对象都是整个僧团,然后再由僧团分配给个人使用。这个传统是从佛陀的时代就保留下来了,不过近几十年来变味 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多了。

缅寺的大佛爷是一位已经有了20个“哇萨”(巴利语为vassa,就是戒腊)的资深比丘,在泰国佛学院毕业后又依止丛林比丘的僧团修习过许多年的禅定 (samatha)和止观(vipassana),是目前西双版纳地区唯一的一支“帕巴”(丛林比丘)传承的创始人,在整个西双版纳享有崇高的威望。02 年刚刚在家乡(属于缅甸)被居士们推举拥戴为“祜巴”(大长老),也是在金龟塔缅寺居住的所有出家人共同依止的阿阇黎。

3

我们鱼贯地走进佛殿,首先对佛 像顶礼三拜,继而对搭着三衣坐在高座(实际上就是木床,为早晚诵经时佛爷们所坐)上的手持长柄团扇、刚刚结束对居士们的开示的祜巴也顶礼三拜,然后次第在 草席上围着食物就坐。4位佛爷围坐在一起,坐位严格按照戒腊的顺序;而十几位没有戒腊的大、小和尚则按照出家时间的长短围成两圈。在僧侣们进入佛殿就坐的 过程中,按照南传佛教特有的方式(男女不同)跪坐在草席上的诸位居士在“波章”的带领下一直在合掌恭敬。第一排跪坐的是3位女居士,其他同来的男女居士都 跪在他们身后。

波章是一位年岁虽然已经很老了,但个头敦实健壮的,须发皆白的老“波涛”(傣语的意思是“老大爷”),他是祜巴的“干爹”(实际上就是发心负责供养大佛爷 一切饮食资具的最主要的护法,在西双版纳非本乡本土的出家人都必须拜一对老居士夫妻做“干爹”和“干妈”,不过这个名词的汉译可实在是不太合适)。这位已 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的老居士为了个人的修行和佛法的弘扬,一直发心住在独自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丛林道场金龟塔,帮助僧团做一些按照戒律出家人不适合从事 的工作--如接待各地来进香或求法的女居士等。大概是由于年轻时候出过家的缘故(这个年岁的傣族男子个个都出过家),老先生对佛教的各种仪规烂熟于胸,因 而在居士们来进香时能够很好地起到引礼的作用。而这就是“波章”一词的来历,“波”是“父亲”的意思,而“章”来自于巴利文acariya,即阿阇黎,其 意思就是“教师”。在傣族地区每个村寨里都有波章,由还俗的出家人轮流承担,也是主持一些非佛教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寨神之类)的祭司或做一些巫师的事情。 我对这位老居士的德行善行非常尊敬,很想跟老人在思想上深刻交流沟通一番,可惜老居士是缅甸的傣族人,几乎不会说汉语,我们在路上遇到时也只有通过互相合 掌和微笑来沟通而已。

波章带领居士们念起了供养文,我们默默地合掌。念诵结束,他便引导为首的那位40多岁模样的傣族女居士膝行移动到祜巴面前,将一只盛有食物的篮子举过头 顶,赕给祜巴。祜巴用手中的扇子轻轻地碰了一下篮子,表示接受所有的供养,这是比丘过赕的规定。在赕的人是女居士时,按照戒律的规定,是不允许用手去接赕 来的东西的,必须用扇子碰。这就是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往往带着一把扇子的原因,如果遇到妇女来赕,可以用扇子碰一下或直接用扇子来接赕来的东西的。

由祜巴起头,跪坐在草席上的佛爷和和尚们合掌念起了祝福的偈诵:
sabba roga vinimmutto,
希望你已脱离一切疾病,
sabba santa pa-vajjito,
希望你已避开一切苦恼,
sabba vera mati-kkanto,
希望你已战胜一切怨敌,
nibbuto ca tuva.m bhava/
希望你是寂静者。
sabbitiyo vivajentu,
希望一切苦恼远离,
sabba rogo vinassantu,
希望一切疾病消失,
maa te bhava tvantarayo,
希望你不要有危难,
sukkhi diighayuko bhava/
希望你是快乐者、长寿者。
abhivadaana silissa,
好乐礼敬者,
nicca.m vuddha pacayino,
常尊于长老,
cattaro dhamma vaddhanti:
四法得增长,
aayu va.n.no sukha.m bala.m/
寿、美、乐与力。

4

在诵念过这几首每次托钵和用餐 时都必须念的偈诵之后,大家默默地开始了用餐。波章跪坐在饭桶前,观看哪位出家人的碗里空了,就主动地伸手去拿过他的碗为他添饭。而其他的居士们则安静地 跪坐在一边,像爷爷奶奶观看晚辈们进食那样慈祥地看着我们。不用说其中几位居士的年龄确实到了可以做在座的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爷爷和奶奶的地步(其中还有一 位80多岁的,头发和牙都快掉光的傣族老奶奶),就连几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的眼光也是如此。

由于这次供养的斋主是一位汉族女居士,因此菜肴基本上都是做得很精细的素食,只有一碗是傣族人常吃的猪皮或牛皮之类的东西。与汉地僧尼素食的传统不同,南 传佛教的僧人可以食用佛在律藏中所允许的“三净肉”,而居士如法地赕来的肉是属于三净肉的范畴的。由于汉地来参学的僧人基本上都严守素食,祜巴特地安排在 每顿饭时里都为汉僧至少准备一个不放鱼肉及葱蒜的菜肴。善良的同修们谨记着祜巴的吩咐,就连12,3岁的小和尚在被分配去做饭时都常常一本正经地问共住的 汉僧们“你喜欢吃什么菜?”!只要山上有来参学的汉僧,这条规矩就从来没有被破过。

进食完毕,波章将余食和碗碟一起收去,呼唤几位来赕僧的居士们将其带到食堂去。这些余食将作为这些居士们的午餐。南传佛教地区的居士即使是在家里请僧团过 赕,也从不和僧侣们同时进食,只食用僧侣用过的余食,这是从印度传入并至少在当地保持了几百年之久的传统。可是从汉地来的僧侣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感到 很不好意思,特别是看到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和小男孩、小女孩这样做时就更是如此了。这大抵是由于风俗习惯不同的原因吧!

收去余食和碗碟后,波章又跪坐在前排的三位女居士前侧面,用傣语对为首的女居士说了点什么。这位女居士立即五体投地礼拜祜巴,然后起身合掌默默恭听用扇子遮住脸部的祜巴专门为她做的傣语开示。

坐在第二位的是一位30多岁的富商模样,带着一对男女幼童的汉族女居士,大概她就是本次赕僧最主要的斋主,而那位傣族居士则是引导她到金龟塔缅寺来的。祜 巴放下遮脸的扇子,用口音很像广东话的汉语慈祥而温和地对她说:“你的供养我们已经收下了,这种供养是会带来好报的。我们大家马上就会专门给你们念经,祝 愿你全家幸福!”女居士感动得五体投地,合掌说了一句四川话:“阿弥陀佛,谢谢师父!”

第三位坐着一位80多岁的戴着传统式样的白头巾的傣族老奶奶。她摸索着从怀里掏出两个梨,举过头顶,恭敬地放到波章端着的一个银盘里。也许这梨原本是依然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她用那一点唯一能够由她个人支配的、从数量上来看非常可怜的生活费专门为孙辈们准备的吧,可是现在她却毅然地将其赕给了僧团!祜巴又用扇 子遮住脸,用傣语向她说了几句,老奶奶默默地五体投地,然后恭敬地合掌也用傣语对祜巴说了几句话。

祜巴默默地合掌,开始带领大家念起了《mettaa kathaa》。这是《pa.tisambhidaamagga》(《无碍解道》,属于南传大藏经的《小部》)中的一品,其内容是讲述慈(metta)心 的功德及其具体修习时的作意方法。在祜巴从泰国带回的这个传承中,非常注重慈心的修习,所以这段经文经常在金龟塔作为祈福和回向文来为居士诵念。只要白天 有居士来赕,晚上必然安排诵念此段经文。由于这段经文全部念诵起来大概需要3,4个小时,特别是其中关于具体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时作意的导引文 的一段,可长可短,长起来就要花3,4个多小时的。因此在晚课时经常要念到深夜方休。而今天由于居士们还未吃午饭,所以这段导引文就按照简化的方式念了, 不过也大约花了40分钟左右。

波章手中拿着一只装满了洁净的饮用水的水壶,随着经文的内容将壶中清凉的净水缓缓地注到一只银盆里。连绵不断的清澈水流,象征着那由佛陀所赞许的布施等善 业所带来和增长的,能给斋主苦难的人生带来滋润、安宁和清凉的福德。这就是傣族地区流行的这种宗教仪式--滴水--的内涵所在。

所有的僧侣们都恭敬地合掌,在心中随念、思惟着经文的具体内涵,企图通过这种“依文起观”的随念来尽可能地达到“有口有心”,并用心中成功现起的与慈、 悲、喜相关的善意来为居士们“加持”,以报答居士们的赕僧之德和稼穑之恩!熟悉经文内容的居士们也在合掌低声随念着。佛殿里洋溢着令人刻骨铭心的祥和的气 氛。

<完>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可能也會喜歡這些。

1 条评论:

庆同 说...

机缘巧合下曾经与Krubanoi nirod共进早餐,现在看了你的BLOG...我已明白!谢谢分享...